最近,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8)正在进行中,中国汽车制造商吉利控股集团(以下称“吉利”)在COP28中国角分享了自身在碳减排、碳利用和碳管理方面的经验和实践。在车企们愈发关注零碳产品、低碳品牌形象、气候领导力的背景下,汽车全产业链上中下游公司也需要加快减碳步伐,共建绿色低碳供应链。
01 吉利全链路减碳实践
「 碳减排 」
关键环节:加速智能电动布局,大力推动新能源低碳出行。
行动:从设计到研发,从生产制造到产品交付再到报废回收,全面深化落实全链路的碳中和,研发了多款低碳环保车型。其中,吉利智能电混SUV银河L7获得2023年低碳领跑者车型奖;极氪001车身则采用15%的可再生钢板材料和25%可再生铝合金材料,极氪009全车采用环境友好型材料,实现了植物性原料占比30%。
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收并购方面,在2013年,全资收购LEVC,帮助其新能源转型。在2017年,建设落成英国第一家电动车工厂,先后推出TX5和VN5高端出行车辆。
「 碳利用 」
关键环节:深耕绿色甲醇生态,持续探索能源解题之道。
行动:吉利在甲醇能源制备端、甲醇能源输配送体系、甲醇车辆应用端等全产业链都已成熟。初步实现了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的甲醇循化生态。同时,吉利在积极研发车载二氧化碳捕集系统,从而实现甲醇重卡的近零排放。
「 碳管理 」
关键环节:立足数字科技创新,实现全链路全周期碳管理。
行动:吉利通过前沿IT技术,对汽车、动力电池及整个供应链的碳排放进行全程跟踪和管理。吉利体系100多款车型、上千个零部件完成碳足迹核算。此外,吉利拥有16家国家级绿色工厂和零碳工厂。
02 汽车全链低碳转型进行时
汽车产业是全球碳排放的主要行业之一。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70年,全球汽车使用量相较2020年翻一番,汽车保有量增长60%。在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背景下,汽车全产业链绿色低碳转型是大势所趋,国内外车企们纷纷提出了碳中和目标。其中保时捷和奔驰都承诺在2030年实现全价值链碳中和。
部分车企碳中和目标 碳衡科技整理
实际上,不少头部车企已经开始优化供应商准入流程,积极引入低碳供应商。例如,奔驰宣布从2021年开始将碳中和要求列入合同条款,到2039年,只有实现碳中和的生产材料才会被采购;大众集团则要求供应链企业到2025年实现减碳30%,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未能依照标准完成碳减排目标的供应商将失去采购资格。
更有车企直接对供应商提出了明确的低碳或减碳要求。比如,丰田汽车要求主要供应商2021年碳排放量要同比减少3%;宝马集团计划到2030年供应链环节单车平均碳排放量较2019年降低20%;沃尔沃要求到2025年所有一级供应商须100%使用绿电。
部分车企对供应商的低碳要求 碳衡科技整理
虽然,国内的主流车企都在纷纷成立双碳管理组织,设立双碳目标,开展减碳行动。但是,仅由整车企业或大型供应商开展减碳工作管理的成效是有限的,难以真正实现汽车行业全链脱碳目标。
03 汽车产业链减碳能力有待提高
汽车行业降碳减排需全产业链上中下游公司共同参与,因为汽车供应链具有链条长、覆盖面广、配套企业多的特点。
智能汽车产业链 来源:方正证券研报
从智能汽车产业链图可知,上游分为感知系统、控制系统、操作系统、通讯系统、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高精地图、定位、算法、芯片、电子电器架构、云平台;中游分为执行系统、ADAS执行、智能中控、语音交互;下游分为运营维护、开发测试、出行服务、物流服务。
汽车碳足迹核算,需要拆分到具体的零部件,甚至拆分到单一材料。电动汽车生产过程中,碳排放最密集的部分是生产用于汽车的电池。
整车上中游供应链垂直整合图 来源:浙商研究所研报
以汽车的电动零部件产业链来看,上中下游合计涉及十余种类别。可见,汽车全链减碳面临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减碳难度大的难题。那么,汽车产业链减碳就需要联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开展减碳行动,以达成绿色低碳目标。
与此同时,汽车全链低碳转型还面临碳足迹盘查难度大的问题。
碳足迹是从生命周期的角度出发,分析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过程。产品碳足迹一般指产品从原材料加工、运输、生产到出厂销售等流程所产生的碳排放量总和,是衡量生产企业和产品绿色低碳水平的重要指标。
企业碳盘查之所以难,主要是由于数据量大且分散,收集难度高,易遗漏,计算复杂。因此,企业往往因为碳足迹盘查无从下手、专业碳中和人才紧缺、盘查成本压力大等种种原因对碳足迹盘查感到“有心无力”。
汽车全产业链减排实现的基础,是对碳足迹的有效追踪。而有效追踪的实现基础在于统一的数字化碳管理平台。通过数字化碳管理平台,汽车产业链上的公司可以互通碳排放数据。此外,数字化碳管理系统还可以实现实时采集、分析、溯源及调控碳排放量。
值得一提的是,8月17日,欧盟官方公示满20天的《欧盟电池和废电池法规》正式生效,该法规明确了有关碳足迹披露的强制要求。根据这项法规,电池生产企业必须公开电动汽车电池、轻型交通工具电池、容量超过2kWh的可充电工业电池(完全外储)和容量超过 2kWh 的可充电工业电池(不完全外储)碳足迹。
碳足迹披露关键时间点 来源:民生证券
但从长远来看,新电池法案有望推动国内的碳足迹和回收机制得以完善,进一步促进国内电池产业朝着绿色低碳方向加速转型。
随着《欧盟电池和废电池法规》要求的碳足迹披露关键时间的临近,汽车产业链中的相关电池企业应尽快进行产品碳足迹核查,开展减碳行动,以满足欧盟法规对于碳足迹披露的要求。
参考资料
[1]《碳足迹管理成为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重要政策工具》,中国发展网
[2]《应及早建立我国汽车产业碳足迹核算体系》,证券日报
[3]《“引领”还是“跟随”?—中国车企的减碳路径》,麦肯锡
[4]《从电动化到供应链,中国车企脱碳的必由之路》,麦肯锡
[5]《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打破国际贸易“碳壁垒”》,方正证券
[6]《欧盟新电池法靴子落地,中国电池企业碳足迹或成重点挑战》,海通证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