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4月2日美国单方面宣布所谓“对等关税”以来,其极端且多变的关税政策正在威胁着全球化自由贸易体系的基石,全球供应链正陷入前所未有的动荡。
英国著名供应链管理专家马丁·克里斯托弗在1992年曾言:“21世纪的竞争不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尽管30多年过去了,在此动荡之际,这句话历久弥新。
图源:纽约时报,机翻
20%、54%、104%、125%...美国朝令夕改的关税政策,让无数中国供应链企业的心率反复飙升,但相比高关税,政策上的多变迷离更让人痛苦。然而,随着这一数字走向疯狂,出口商们反而逐渐镇定,并开始思考拓宽“新大陆”的新路径。对于光伏、汽车、电池等新兴产业的头部企业而言,一个全新的、更具韧性的全球绿色供应链网络蓝图更加清晰了。对于跨境电商和纺织等传统制造业,转向欧盟市场后的“绿色、合规”将成为新的课题。
01 浮在明面的“关税之战”,实则是“供应链之争”
根据白宫4月15日发布的最新消息,由于采取反制措施,中国将面临高达245%的对美出口关税,比如医用注射器。美国关税政策持续走向离谱,许多对美出口的中国供应商们对此已经习以为常甚至逐渐麻木,但有不少企业认为这只不过是迎来全球供应链重构黎明前的“至暗时刻”。
图源:纽约时报,机翻
美国是否能够如愿实现制造业回流?
特朗普认为关税政策是为了让“美国经济再次伟大”,对汽车、电池、电子消费等产品的高额征税是为了让相关制造业回流美国,从而增加国内就业和财政收入。然而,这是否能如他所愿?
图源:美国白宫官网首页
“如果谁认为可以把生产放在任何地方,这太幼稚了!”总部位于威斯康星州的美国EVCO公司主营塑料部件生产,副总裁巴茨这样表示。
特朗普忽视了全球供应链的高度复杂性和相互依赖性。当前美国供应链呈现全球化布局与区域化调整并存的态势,以制造业为例,美国高度依赖中国(如电子、太阳能组件)和东南亚国家(如越南的纺织业)。此外,如果关税政策令很多企业在美国本土设厂,这就需要培训美国人从事现代制造业工作。
“无法想象美国人愿意坐下来花长时间缝一条运动裤。”柬埔寨美国商会主席Casey Barnett表示。
美国已然从生产者社会转为消费者社会,无法为制造业回流提供所需的大量、廉价、听话的劳动力。美国现有的劳动力主要集中在服务业,尤其是高端服务业,大多数的美国人不能接受从「白领」到「蓝领」的“阶级倒退”。
当地时间4月15日,美国前总统拜登也发表了卸任后的首次公开讲话,他在讲话中批评了特朗普政府造成了“如此巨大的损害和破坏,这令人震惊”。
关税危机正加速全球供应链的解构重塑
美国霸道的关税政策针对的不仅仅是中国,这更像是一场针对全球的「美国优选」游戏。作为美国第四大贸易逆差国的越南率先投诚以期换取“互免”关税,但并未得到明确回复。欧盟作为首当其冲的“盟友受害者”,快速反应并计划采取对等的报复措施。虽然美国随后公布对欧关税政策“暂缓90天”,欧盟也试图通过沟通换和平,但是据外媒最新报道(4月16日),美欧在弥合贸易分歧方面进展甚微,欧盟预计美国将维持对其的关税政策。加拿大等国也表示将采取反制措施。
中方态度一直非常明确,关税战没有赢家,可以谈,但是绝不受威胁妥协。在将反制关税由84%加至125%后,中国表示如果美方再上调关税将毫无意义且不予理会。与此同时,中方也在积极与欧盟、东盟等贸易伙伴共建更为稳定的全球贸易共同体。在西班牙首相桑切斯以布鲁塞尔的名义(布鲁塞尔是欧盟行政机构所在地)访华后,习近平主席正接连对越南、马来西亚、柬埔寨进行国事访问。
4月11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来华访问的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图源:新华社
4月8日,李强总理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通电话,欧方表示始终高度重视对华关系,愿同中方推进各领域高层对话,深化经贸、绿色经济、气候变化等领域互利合作。随后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与欧盟委员会贸易和经济安全委员谢夫乔维奇举行视频会谈,谢夫乔维奇表示,美国加征关税严重冲击国际贸易,对欧中及弱势国家造成严重影响。美国占全球商品贸易的13%,欧方愿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世贸组织成员一道,共同保障全球贸易正常运行。欧方重视欧中经贸关系,愿与中方加强对话沟通,推动扩大双向市场准入、投资和产业合作。
4月10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声明中表示,欧盟将努力多元化贸易伙伴关系,与占全球贸易87%的经济体进行接触。冯德莱恩还提到,欧盟将进一步转向亚洲,并表示将探索与《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成员加强合作。
4月14日,日本首相石破茂表示,在即将与美国举行的关税谈判中,日本不打算以不断妥协方式换取尽快达成协议。
面对美国的关税冲击和“去全球化”的利己霸权主义,全球经济体正加速探索新贸易路径,以降低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积极维护全球化、自由公平、供应链多元化的贸易体系。
一个解构重塑、更具韧性的多元化全球供应链正在加速形成。
转美向欧正成为中国企业的首选
美国是中国最大贸易伙伴之一,2024年的出口额占比14.7%。
然而,朝令夕改的关税政策让全球市场对美国的贸易政策失去了信任。
以电子产品巨头苹果为例,美国关税政策让无数果链供应商彻夜难眠(近半数果链扎根中国),A股苹果概念股几乎全线跌停。4月12日白宫低调宣布豁免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这一“特赦令”虽然让他们松了一口气,但美国商务部长霍华德-卢特尼克随后便表示电子产品的关税豁免只是暂时的,它们将被列入半导体类的关税中,大概一两个月后,这些产品就会被征收关税。这对于消费电子产品行业的打击是巨大的,因为半导体是电子产品的核心部件,其关税的增加将直接导致生产成本的大幅上涨,进而影响产品的价格和市场竞争力。
“达摩克利斯之剑”仍悬于头顶,对美出口的中国企业亟需寻找新出路。
与此同时,基于维护全球贸易自由公平秩序这一共同理念的中欧联盟空前稳固。相较于令人不安的美国市场,出口商们开始重新审视欧盟市场。
荷兰的鹿特丹港,图源:鹿特丹港务局
此前,虽然欧、美都是极具消费力的开放市场,但许多中国供应商们更倾向于美国市场,因为美国作为单一经济体拥有一个统一的大市场,需求规模大,且准入标准相对简单统一,此外,统一的语言也降低了市场沟通成本。而欧盟严格的准入标准、市场规则和监管则对企业设置了更高的“门槛”。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危机加剧,欧盟陆续出台了许多“碳”相关政策法规,比如针对电池行业的《新电池法》、针对钢铁和铝等行业的《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针对纺织行业的《可持续和循环纺织品战略》、覆盖全行业的《可持续产品生态设计法规(ESPR)》,进一步带来了“绿色门槛”。
尽管准入严格,欧盟的市场规模和潜力毋庸置疑,2024年占我国出口总额的14.4%。欧洲的人均GDP高、基础设施完善、营商环境成熟,消费者对高品质、创新和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也有着更高的需求和支付意愿,为企业提供了广阔的盈利空间。
有规可依的欧盟市场和无计可施的美国市场怎么选?不少企业已经绸缪将市场转美向欧。
02 关税风波或将成为全球气候治理格局重塑契机
中国企业仍是「欧盟严选」、「全球首选」
中国企业群星闪耀的时代到来了。
当转美向欧成为多数企业的自救策略时,有综合力、运营力和本地化等核心能力的中国企业正在重整市场,带动着一个更具韧性的全球绿色供应链形成。这其实并不是突发奇想,而是早有布局,蕴藏着“未雨绸缪”的中国智慧。
过去几年,为化解美国、欧盟等地对新兴产业加诸的“反补贴、反倾销、碳关税”贸易壁垒,中国企业积极求变,制定新战略适应欧洲市场,销量规模大、看好欧洲市场前景的企业早已布局的本地化生产。例如,宁德时代在德国图林根州投资18亿欧元建设电池工厂,有效支撑欧洲车企本地化开发;比亚迪向匈牙利投资50亿欧元,在塞格德建立一座全新的电动汽车制造工厂,开创中匈合作新的里程碑;奇瑞汽车与EV MOTORS合作在巴塞罗纳共同打造汽车生产基地,2024年11月23日,合资工厂的首款产品——EBRO S700顺利下线,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关税风波下的全球供应链重新洗牌固然会引发震荡、颠覆现有格局,但也为新秩序诞生创造了条件,提供了主动重塑供应链格局的契机。
中国是联合国工业分类目录里,唯一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和666个小类的国家。从供应链的连接力来看,门类齐全恰好可以相互嵌入,形成高效供应链。这也是中国产业核心竞争力所在。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化危为机的核心在于持续加大科技投入,继续加码绿色新质生产力,积极投身低碳转型。
欧洲监管的高门槛正在铺就中国企业的绿色高质量出海之路
欧洲市场蕴藏着巨大商机,为能够提供高质量产品和服务、具备创新能力的中国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中国企业在欧洲的合规化进程,本质上是一项技术主权与经贸全球化、绿色化秩序的重构工程。虽然也有人认为,这是欧盟在试图通过气候规则重塑全球贸易秩序。
正如上文所说,欧盟施行的《新电池法》、《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等政策法规为出口欧洲企业带来了升级版的“绿色门槛”,欧盟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危机正在逐步塑造市场准入的“绿色边界”。
以《新电池法》为例,中国企业出口欧盟或者在欧盟生产的汽车动力电池须提供碳足迹声明,不久后还要满足欧盟所设定的碳足迹阈值,超过阈值的产品将无法在欧洲市场流通销售。从碳关税的角度来看,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将逐步覆盖更多行业,除钢铁、铝等产品外,化工、陶瓷等产品或将被扩围加入CBAM征税商品清单中。
打铁还需自身硬,中国企业想要在欧洲实现长久稳定发展,就必须穿透“绿色铁幕”,并且,必须实现从规则的“跟随者”到“制定者、引领者”的跃迁,才不会一直处于被动。
特朗普的关税本质上是一种经济民族主义的回潮,强调产业安全、国内制造优先和供应链的去全球化,而CBAM的设立则具有明确的制度化路径和全球化属性,两者意义截然不同。并且,中国始终勇于、敢于承担应对气候变化的义务,也不断推动着中国企业的绿色低碳转型,绿色化、低碳化正在成为,也终将是全球主流意识。
欧洲市场的“绿色门槛”正在铺就中国企业的绿色高质量出海之路,也将会成为中国企业的“进阶石”而非“拦路虎”。
跨境电商失守对美市场,转向欧洲市场需提前布局应对绿色风险
美国的关税大棒甚至连快递也没放过,自2025年5月2日起,将取消中国出口800美元以下小包裹关税豁免政策,对其征收30%的关税或每件25美元的关税(6月1日后将上升至每件50美元)。
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2024年中国跨境电商出口额是1.25亿元,品类前三分别为服饰鞋包首饰(27.3%)、手机等电子产品(14.4%)、家具家纺用品(12.4%),美国是占比最高的出口国,对美出口占比超1/3。
关税环境剧变的背景下,跨境电商们也应更多考虑多元化布局。在将对美业务转向欧洲时,由于以上产品都是欧盟的强监管类产品,建议电商们提前布局应对潜在绿色风险。
03 小结
美国关税愈演愈烈,毫无意外遭到了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反制,这也标志着其在全球化体系中进一步转向孤立主义。与此同时,美国内部政治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混乱。据4月16日的最新报道,美国加州州长加文·纽森表示将提起诉讼,以寻求停止特朗普的关税。
此外,针对气候政策,2025年1月,特朗普上台伊始就宣布退出《巴黎协定》,给全球气候合作蒙上阴影,而加州、纽约州等地仍然坚持着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加州在气候立法上保持积极姿态,已作出承诺减少温室气体 (GHG) 排放,包括到2030年和2050年分别比1990年水平减少40%和80%的目标,以及行政命令B-55-18要求该州不迟于2045年实现碳中和;3月26日,纽约州环境部(DEC)发布一项拟议法规草案,要求部分重要温室气体(GHG)排放源进行报告。
朝代的更迭只是历史洪流中的一粒砂石。内部的政治分裂让美国的未来更加扑朔迷离。但是,毫无疑问的是,中国企业的绿色高质量出海之路,会引领世界形成一个新的、更具韧性的全球绿色供应链网络。
参考:
1. 欧盟,是时候转向东转向了!丨出海欧洲找胡润
2. 2024年中国出口创新高:东南亚贡献最大,对美出口改善最多
3. 八个有望抗住关税冲击的出海赛道
4. 碳关税或将成为反制特朗普关税新工具
5. 关税冲击下,全球供应链如何应对?
6. 美国滥施关税,忽略了其对中国供应链的深层依赖
7. 美国“对等关税”冲击全球供应链,中企怎么办?
8. 关税乌云压顶,中国供应链能否抗住?
9. 中美关税战全面升级:全球供应链的“至暗时刻”与秩序重构前夜
10. 美国的制造业回归几无可能
11. 开拓欧洲市场,解锁无限商机
12. 特朗普签署新行政命令,美国正式打响“气候内战”
13. 中信建投:从供应链安全角度看美国关税方向
14. 美国白宫官网https://www.whitehouse.go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