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闭幕。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绿色”成为关键词之一,总共出现了16次。两会期间,来自纺织、新能源、机电、建筑等行业的全国人大代表带来了多项创新务实的“绿色提案”。
从提案内容看,代表委员从各自所在行业的绿色发展出发,提出了“绿色产品”“绿色认证”“绿色补贴”“新能源”“绿色转型”等相关的内容,从技术创新、政策支持、市场推广等多方面为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
01 纺织行业
盛虹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缪汉根
——让绿色消费成为新时尚。
今年的两会建议是围绕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的,希望全社会都能关注绿色低碳产品,共同培育绿色消费市场,让绿色消费成为新时尚。
万事利集团董事长 屠红燕
——推动纺织行业绿色智能化转型。
将创新平台的运营主导权更多向行业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开放,发挥后者在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市场推广层面的引领作用;
支持无水印染设备普及,考虑通过补贴方式降低企业绿色数字化转型成本;
深化绿色消费激励,加速低碳丝绸纺织印染产品普及,搭建绿色消费平台;加大对建设丝绸纺织无水印染“未来工厂”的支持力度。
内蒙古鄂尔多斯控股集团总裁 王臻
——对绿色和科技赋能之下的优质原料进行补贴。
建议通过消费补贴提振消费,同时将补贴扩大到优质的纺织原料端,特别是对绿色和科技赋能的优质原料进行补贴。这有利于增加农牧民收入,赋能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推动原料供给的优化升级。
新乡化纤董事长 邵长金
——加大对纺织行业绿色低碳等方面关键技术的政策支持。
通过新旧动能转换实现结构优化和层次升级,是传统产业的必行之路,当前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需加大对纺织行业重点基础材料以及绿色低碳、循环利用等方面关键技术的政策支持,完善科创平台建设,推动全产业“链式”转型。
02 新能源行业
全国政协委员、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 李书福
——加快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推动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
要培育绿色低碳企业,提升产业发展“含绿量”。建议加大政策支持,巩固“新三样”优势,支持更多企业拓展绿色产业链,推动制造业向“绿”而行。引导企业建立严格的环保材料筛选标准和供应商评估体系,积极开发和利用多种清洁能源,构建多元务实的新能源生态。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曹仁贤
——与周边国家构建碳市场跨地区链接推进碳市场国际化。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助力我国国家自主贡献(NDC)目标实现,增强我国碳市场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曹仁贤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开展多层次碳市场区域合作,与周边国家碳市场实现跨地区链接。例如,将我国先进的低碳技术和成熟的碳减排解决方案应用于其他国家的减排项目,帮助当地企业提升能效、降低碳排。
第二,与周边国家建立碳交易市场合作与交流机制,推动区域碳市场能力建设。例如,与周边国家共同建立区域碳市场合作平台,包括政策对话、经验分享、减排方法学开发等功能,为区域碳市场的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
第三,基于《巴黎协定》第6.2条和第6.4条,推进碳市场国际化。例如,基于《巴黎协定》第6.4条国际碳市场机制,加快我国自愿减排机制与全球市场深度融合与接轨,积极参与国际碳信用开发与交易,提升国内碳信用产品的国际认可度。
江苏昆仑互联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怀平
——构建新型工业能源体系,为全球低碳转型提供“中国方案”。
钢铁行业需从单一能耗管理迈向系统性能源重构,新型储能的调节能力或是破局关键。行业应与新型储能深度协同,构建以绿电为核心、多元储能为支撑的新型工业能源体系,为全球制造业低碳转型提供“中国方案”。
广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 冯兴亚
——支持广州加快建设绿色商品全球定价中心;加大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推广力度。
广州依托广州期货交易所已具备建设绿色商品全球定价中心的雏形,但现阶段存在绿色商品期货品种不够丰富、各主管部门间缺乏信息联动等问题,建议支持绿色商品在广期所加快上市、推动各主管部门加强信息共享。
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既符合双碳战略也能有效解決补电难问题。针对换电建设成本高企、规划布局整体滞后、电池标准缺乏统一等问题,建议加大换电模式政策力度、加快统筹规划布局、逐步统一换电标准等多措并举加速推广。
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王政涛
——出台全国性“绿色低碳”政策,充分体现绿电价值。
王政涛就绿色电力市场建设提出3点建议:
一是落实新能源全面参与电力市场,扩大绿电资源供给。
二是出台全国性“绿色低碳”政策,充分体现绿电价值。
三是建立绿色电力消费核算体系,增强绿电国际认可度。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 刘汉元
——支持“新三样”产业链出海,推动全球能源体系转型升级。
呼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新三样”全产业链出海,通过投资海外新能源基建、搭建跨境服务平台、突破技术壁垒,让中国标准与技术成为国际主流。
可再生能源正加快从补充能源向主力能源转变。未来20年,可再生能源有望成为驱动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强劲引擎,并助力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
隆基绿能董事长 钟宝申
——加快绿氢绿醇推广应用。
建议国家推动风、光、氢、醇一体化大型绿色能源基地和示范项目建设,建设一批世界领先的氢冶金、绿醇燃料基地、煤化工、石油化工绿氢应用的大型示范项目,以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和成本降低。
同时完善绿氢绿色认证、碳减排、碳交易等体系建设,推动绿氢碳资产管理平台的应用。
03 机电行业
全国政协常委、正泰集团董事长 南存辉
——绿色低碳转型等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
今年两会,南存辉准备了十来份提案,涵盖新质生产力、光伏新能源、绿证交易、企业全球化等主题。
“过去一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加速,新业态不断涌现,内外部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绿色低碳转型、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是今年全国两会我关注的重点话题。”
德力西集团董事局主席 胡成中
——推动低压电器产业绿色转型。
建议设立绿色电气产品认证标志及等级制度,鼓励低压电器企业主动申请绿色认证,通过市场机制淘汰落后产能;
制定专项补贴政策,聚焦于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设备升级、工艺创新及绿色智能制造等领域;
实施差异化的税费减免与绿色信贷政策,并在政府投资或国有企业主导的项目招标中加大对绿色产品的支持力度。
04 建筑行业
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韩永刚
——加快推动建筑领域绿色低碳发展。
加强绿色建筑业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引导。进一步完善绿色建材供应商认证体系,建立全国绿色建材供应商名录,为建筑业企业提供绿色产品采购的权威参考。
扩大对绿色建筑产业的财税金融支持。对符合条件的绿色建筑相关企业在贷款、融资等方面给予适当优惠,帮助企业解决发展绿色建筑中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 彭寿
——完善碳管理体系,推动建材等产业绿色转型。
彭寿的提案聚焦绿色建材和碳管理等领域:
完善碳管理体系建设加速基础产业转型,实施水泥等重点行业的碳排放双控,构建政策引导、市场主导的低碳发展模式。
建立基础产业碳足迹管理体系,构建全生命周期碳足迹因子数据库,支持优势产品“走出去”。
05 养殖行业
牧原集团董事长 秦英林
——绿色低碳赋能生猪养殖产业成为现代产业。
赋能生猪养殖产业成为现代产业,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构建科学的种猪育种体系,持续推行营养平衡、节粮增效、低碳减排,用创新来推动行业与时俱进。
06 小结
各行业代表的“绿色提案”意义深远,为行业发展提供绿色低碳思路,助力我国在绿色发展道路上稳健前行,更彰显了中国在全球绿色发展中的担当。
全国政协常委、原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也从「构建全国统一的碳足迹体系」「企业碳数据合规跨境」等方面为我国绿色经济的纵深发展提出了更多建议。
全国政协常委、原上海市政协副主席 周汉民
——应加快构建全国统一的碳足迹体系。
面对欧盟即将实施的碳关税,我国作为欧盟重要的贸易伙伴,应加快构建全国统一的碳足迹体系。
以占全球份额已达60%的新能源汽车行业为例,建议该行业碳足迹数据库的建立,应当对全流程的碳排放进行详细记录,涵盖原材料的开发与供应、锂电池的制造、汽车制造以及消费者使用等。
2018年起,周汉民在持续关注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连续七年向全国政协提交提案,力促数字经济有法可依,行稳致远。在他看来,当前我国加入DEPA*的条件已基本成熟。
我国应加快加入DEPA的步伐,以此推动中国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加速与全球外部环境的深度融合。
周汉民认为,应以自贸试验区为载体,构建重要碳数据的识别和分类体系,满足企业碳数据合规跨境的需求。以碳足迹为抓手,铺就现代化产业的绿色发展之路。
*DEPA(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是全球首个专门针对数字经济的多边贸易协定,由新加坡、智利、新西兰3个国家于2020年6月12日线上签署。该协定涵盖16个模块,包括数字产品及相关问题的处理、数据问题、数字身份、新兴趋势和技术、创新与数字经济、数字包容等。2021年12月,中国正式申请加入DEPA。
相信在2025年,绿色经济将迸发蓬勃发展的力量。